说法合情合理,但在钉科技看来,施乐对于收购惠普行动的“放弃”,恐怕只是暂时的:首先,“不利于施乐寻求收购惠普的环境”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明确,如果客观来看,按照此前惠普与施乐的体量和实力对比,也同样谈不上利于施乐收购。其次,此前施乐收购惠普可能的核心动机,即便在疫情过去之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那么,施乐收购惠普可能的核心动机是什么呢?据了解,惠普的声明中称,施乐“急切地”发起收购要约表明其“迫切渴望收购惠普以解决其业务持续下滑的局面”。有观点认为,施乐是想趁惠普业绩下滑后的业务调整阶段,通过收购惠普,“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在复印机市场取得几乎绝对的话语权,在复合机市场掌握更大的主动。但在钉科技看来,如果施乐真的是单纯在这方面做考虑,恐怕只能说明,他不仅是实力与收购惠普不对称,而是连收购惠普的资格都不具备,因为战略眼光短浅。“解决业务下滑的局面”,当然会是施乐的预期,但作为复印市场的巨头,依托惠普打印业务真正摆脱危机的意愿恐怕很难实现。事件其实被置于了一个行业背景下,即全球打印机市场连续多年的下滑,仅个别地区出现过增长。这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无纸化办公也在持续兴起,打印机行业虽然未必会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而消失,但市场逐步缩小应该是很难逆转的趋势。与打印机类似,复印机也在面临这样的挑战。惠普的打印业务在2010年以来持续遭遇挑战。特别是在2012年,正是由于业务下滑,打印集团才和PC集团合并。作为打印市场“龙头”,行业整体不振,惠普会面临很大风险。惠普打印业务的处境,给了施乐机会,但施乐不会不明白自己核心的复印业务与惠普的打印业务都不代表未来,用同样遭遇“无纸化”冲击的打印来拯救因复印业务不振而面临困境的自己,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最多是在资本市场继续讲讲不太有趣的故事。那么,施乐应该是在瞄准惠普的业务中存在的与“无纸化”有关的机会,惠普真正核心的PC业务,能让施乐相对更有预期。
惠普的PC业务,有相当的价值。直观来看,惠普近年来一直与此前一度保持行业第一的联想轮坐PC行业头把交椅,实力不容置疑;再从惠普自身业绩来看,如果不是打印业务拖累,惠普在最近几年都会实现更好的表现,比如,2016财年到2018财年,惠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4%、8.0%和12.0%,就得益于PC业务的高速稳健发展。同时,从营收看,PC业务占据惠普60%以上比重,如果能够实现收购,施乐或许可以被重塑。疫情背景之下,考虑到尽量避免接触和集聚,“无纸化”其实被提上了更重要的位置,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这种趋势理论上也会更为深入,那么,施乐要收购惠普的关键理由就会继续存在,这场收购甚至会更有意义。如果以此为前提,施乐恐怕不会真正放弃收购惠普,而是等待新的机会,除非自己真的已经完全无能为力。(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684号